AGBA 是個獨一無二的平台,致力為大眾和企業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我們一起分享財富、健康、商業、事業及個人成長等多方面的機會。

AGBA平台旗下的頂尖品牌正陸續增加,務求為大眾提供更好的金融及醫療保健選擇。

AGBA 是一個嶄新獨特的業務平台,讓大眾與企業之間相互聯繫,一同成就更多財富、健康與美好生活。

我們現誠邀有抱負的業界精英加入我們。

    憑藉我們的金融實力,和擁有創意思維及豐富經驗的團隊,我們致力為更多人帶來更多健康、財富和幸福。

      (Below content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今期以「So UK」為主題,「UK」除了是United Kingdom的簡稱,也是「屋」的中文音譯,香港的蘇屋,就是So Uk。很湊巧,但又足堪細味。

      屋,是提醒對人的關懷 

      其實,香港、英國、樓三者的關係真是千絲萬縷 ── 除了歷史建築編寫老香港的地方誌和民生點滴外,香港幾個建築物Icons,如香港理工大學的創新樓 (Innovation Tower)、港珠澳大橋香港旅檢大樓、赤鱲角機場和匯豐總行等,都是蜚聲國際、分別出自三大英國建築巨人Zaha Hadid、Richard Rogers 、Norman Foster的手筆,而Rogers和Foster那結構主義的設計理念,就是受到英國60年代建築團體Archigram的影響而生,他們認為建築設計不只是蓋出來的建築物,更應有對城市和人類生活的關懷。去年,英國文化部長Jeremy Wright批准以180萬英鎊將Archigram的歷史檔案售給香港M+,就可想而知其國際份量。Archigram成員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AA)。左起David Greene,Warren Chalk,Peter Cook,Michael Webb,Ron Herron,Dennis Crompton。Photo courtesy/Google

      屋,是一個實現夢想的過程 

      所以,看屋看樓看建築物,除了看市場,也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或許我們可以咀嚼美國著名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的提醒:人除了被看作經濟人(即被計算的客體)以外,還有很多的可能性。對於開創未來,不是基於計算式,而是基於互助和自組織的共同生活的人類經濟(human economies)

      「屋」(UK)可以反映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家、一個社區,甚或是一個實現夢想的過程。然而在香港,夢想好像比其他地區更難實現。世邦魏理仕「2020全球生活報告」指香港繼續蟬聯「全球房價最高城市」,多少打工仔「日捱夜捱」,花一生時間只為一層普通的房子,加上近年經濟和政治動盪,讓許多人開始放眼外國尋夢。 

      英國成為熱門地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多在殖民地時代長大,對英式建築多少有點感情。有天移居英國,走過大街小巷,還是可以尋回一點老香港的親切。想了解更多英國的建築歷史和住屋環境,我們請來了著名文化人陶傑,為大家講述有關英國房屋的總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按此了解更多。 

      訂閱CURATE

        同意我們的細則及條款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