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港人离开香港生活,包括移民外地,或融入大湾区。随着常驻地的改变,与香港的医疗制度或有不同,投保人宜检视手头上已有的保险计划,以决定计划去留。
当中,如果读者持有人寿、危疾保险的话,可以无需担忧,皆因两者的保障一般而言均属全球通用,不会受到地域限制;万一受保人于保单期内不幸去世,或确诊受保疾病,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根据保单条款获得应有赔偿。惟需留意的是,身故赔偿在香港以外视乎地区或有机会被视为遗产的一部分而需要缴交相关税项,从而衍生遗产税。
*持续居留,赔偿或打折扣*
至于医疗保险,大部份则设有地域限制,例如亚洲、全球(美国除外)、全球(包括美国)。地域覆盖愈广,保费自然愈高;如果投保人投保时选择了亚洲,决定移民后,便需更改地域选择,由亚洲改为全球(美国除外)或全球(包括美国)。
不过,即使医疗保险提供全球保障,也未必能涵盖所有医疗支出,亦可能会根据「地区调整因数」调整赔偿金额。有保险公司的投保计划书中就列明,如受保人于指定地区,包括北美及西欧,持续居留365日,受保人在该居留地区所接受的医疗服务或治疗的赔偿,将永久减至可获赔偿额的60%。
*了解目的地医疗制度*
除了保单的地域限制,投保人还需了解移居地的医疗制度及开支水平,以选择合适的保障计划。例如英国、加拿大、澳洲,均有其国家医疗保障计划,永久居民和公民可得到大部份属免费的医疗服务,惟药费可能需要另计,即所谓「医药分家」;反观美国,大部份医疗设施均属私营,如无投保医疗保险,便需自行承担高昂的医药费用。
另外,根据最近一份关于大湾区健康保障度调查显示,癌症是大湾区居民最关注的危疾,但区内不同城市对于治疗危疾所需的预计开支分野甚大。以癌症治疗为例,大湾区城市的平均预计相关开支为69﹒8万人民币,相当于受访者51个月人均收入;香港则为107万港元,相当于受访者35个月人均收入,当中虽然存在不少差距,但可见大湾区11个城市居民均面对巨大保障缺口。至于如何选择足够保障的保单,为未来医疗需要建造好安全网,不妨咨询理财顾问的专业意见。
最后基于最高诚信原则,当受保人的个人资料有所改变,包括居住地或常驻地、公民身份或国籍,以至税务状况等,应该如实通知保险公司,了解清楚会否继续承保,或是否需要调整保费或修改保障范围,甚至在当地重新投保等,以免离港生活后失去保障。
《AGBA FOCUS富康行政总裁 冼健岷》
原文:冼健岷 理财焦点 – 经济通 ET Net